1.噶瑪蘭族的歷史及現況
瑪蘭舊稱「蛤仔難三十六社」是屬於台灣東北及東岸的南島民族。約於1000年前即定居蘭陽平原,是最早定居的南島民族(李壬癸1996:11)。
台灣的宜蘭地區,舊稱蛤仔難或甲子難,正是「噶瑪蘭」(Kavalan)一語的音譯。「Kavalan」在噶瑪蘭語是指「平原之人類」的意思;主要是噶瑪蘭族族人用來區別自族與當時居住於山區之泰雅族的稱謂。
世居宜蘭平原的噶瑪蘭族,到了清朝嘉慶年間,因為閩人吳沙率領林爽文事敗後的餘黨入侵蘭陽後,因漢人爭地壓力被迫遷離世居的蘭陽平原,而逐漸往南遷移。一支南遷到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另一支則更往南到台東縣長濱鄉的樟原地區,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
長久以來被半強迫附屬在阿美族當中的噶瑪蘭族,其實不論是祭典或語言文化,都與阿美族完全不同。因此,從1980年開始,噶瑪蘭族的族人,就開始展開尋根以及正名運動。經過長期的努力,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也在2002年正式認定噶瑪蘭族為原住民的第11族。
根據1650年荷蘭人對噶瑪蘭地區的番社進行戶口調查,得9,770人(黃宣範、張宗智 1995)。到了1908年日本人作第一次全台人口調查,認為噶瑪蘭人口數為2,843人。
根據原民會所公布的人口統計資料,截至2014年9月為止,噶瑪蘭族的申報總人口數為1,368人,在目前所有16族群中總人口數算是少的。噶瑪蘭族人主要分布於花蓮縣豐濱鄉與台東縣的長濱鄉。噶瑪蘭族人於各縣市的主要人口分佈情形,如表一所示。
表1噶瑪蘭族人在各縣市主要分布情形
台北市 |
41 |
桃園縣 |
130 |
南投縣 |
4 |
新北市 |
271 |
新竹縣 |
9 |
雲林縣 |
5 |
台中市 |
41 |
新竹市 |
3 |
嘉義縣 |
1 |
台南市 |
12 |
苗栗縣 |
14 |
嘉義市 |
6 |
高雄市 |
22 |
彰化縣 |
23 |
屏東縣 |
12 |
宜蘭縣 |
8 |
花蓮縣 |
648 |
其他 |
2 |
基隆 |
11 |
台東縣 |
105 |
|
|
2.傳統習俗與文化
噶瑪蘭人天生愛水,喜歡濱水而居,傳統部落型態是採取近溪河或近海的小型村落,女耕男獵,一切取之於大自然。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
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祭師(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治病儀式(pakelabi)以及送亡靈(patuRqan)等祭儀、以及與漁業相關的祭典,如海祭等。另外,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qataban),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qasu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