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噶瑪蘭語書寫系統及語音音韻結構
噶瑪蘭語的語音系統中,共有十七個輔音與四個元音,本詞典中所用的符號,乃是根據2005年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同教育部所訂定之「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作了部份修改而成,不同之處將另外註記標出。書寫符號與國際音標符號不同時,方括弧另標出對應之國際音標符號:
表二、噶瑪蘭語輔音系統(參考張永利2000:43-44)
|
雙唇 |
舌尖 |
舌面 |
舌根 |
小舌 |
喉音 |
塞音 |
清 |
p |
t |
|
k |
q |
,( ? ) |
鼻音 |
m |
n |
|
ŋ (ng) |
|
|
擦音 |
清 |
|
s |
|
|
|
h |
濁 |
β (b) |
z |
|
|
ʁ (R) |
|
邊擦音 |
|
ɮ (d) |
|
|
|
|
閃/拍音 |
|
ɾ (l) |
|
|
|
|
滑音 |
w |
|
y |
|
|
|
表三、噶瑪蘭語的元音系統(參考張永利2000:43-44)
在噶瑪蘭語發音中,還有軟顎濁塞音[g]、舌面塞擦音[ʨ],未列入上表,因為這些音只出現在借詞或是擬聲詞。
根據李壬癸院士(2006)的研究顯示,噶瑪蘭語是台灣南島語中唯二擁有雙同輔音(geminate consonants)的語言 。對比詞有sani 「水獺」和sanni 「癢」;puti「眼屎」和putti 「麻袋」;還有tatas 「節,竹子或甘蔗的節」和 tattas 「拆除,拆開」)。不過這些輔音分別屬於不同音節 ,實際發音分別為:san.ni,put.ti,以及tat.tas。
噶瑪蘭語雙同輔音形成的另一個可能的來源是因為同化作用;原本位於詞素起首的喉塞音,加前綴之後變成跟後面的輔音相同,例如:’may 「飯」 sa-mmay「煮飯」;’tung mu-ttung 「殺」;’tut mi-ttut 「放屁」。
噶瑪蘭語有四個複元音:ai, au, iu, 和 ui,不過在書寫系統則分別拼寫為ay, aw, iw和uy。因為在書寫時,噶瑪蘭語會區分ay和ai,以及aw和au。ai和au在書寫系統通常代表兩個元音分別位於兩個音節,在實際讀音時會唸為a.i以及a.u;例如:ma.i 「沒有;不」 。所以mai不能拼寫成may;因為mai有兩個音節,而may只有一個音節。同樣的baut 也不能拼寫成bawt。以下提供一組詞以供參考,kenaw「蔥、大蒜」與kenau「勾」
1.1 音韻規則
噶瑪蘭語共有九條音韻規則,以下簡述之:
(a) 顎化規律:發音部位變為接近硬顎部位,稱為顎化。在噶瑪蘭語中塞音/t/與擦音/s/和/z/在高前元音/i/之前,發音部位由齒齦後移產生顎化情形,分別變為舌面(硬顎)塞擦音[ʨ]與擦音[ɕ]和[ʑ]。 /t, s, z/ [ʨ, ɕ, ʑ] / __ /i/,例如:
a. |
ti angaw → [ʨi a.ŋau] |
b. |
’si → [ʔɕ i] |
c. |
lazing → [ɾa. ʑ iŋ] |
(b) 元音轉為滑音: 噶瑪蘭語中的高元音/i, u/,當接在另一元音之後時,會變為滑音[y, w],分別為/i, u/的同位音。/i, u/ [j, w] / __V 或是/i, u/ [j, w] / V__。例如:
a. |
ti utay |
→ [tiw.tay] |
[類別詞 人名] |
|
b. |
qatiw=pa=iku |
→ [qa.tiw=pay.ku] |
[去=未來=我.主格] |
|
(c) 同化:原本位於詞首的聲母輔音在加綴後,因為同化作用而形成雙同輔音的情形;例如:
a. |
’may |
→ |
sa-mmay |
飯 |
|
前綴-飯(煮飯) |
b. |
’tung |
→ |
mu-ttung |
殺 |
|
主焦-殺 |
c. |
’tut |
→ |
mi-ttut |
放屁 |
|
主焦-放屁 |
d. |
nt > nn |
例如: |
kin-tani |
> |
[kinnani ] |
|
|
[類別詞-多少] |
|
|
(3a, b, c) 三個例子是位於詞首聲母的喉塞音,因為同化作用變成跟後面的輔音一樣。而(3c)的例子則是詞首聲母[t],因為同化作用變成跟前面的鼻音[n]一樣。
(d) 輔音加插:噶瑪蘭語的高元音/i/和/u/,有時因為加綴而與低元音/a/並列時,經常會有滑音加插的現象。也就是 ø → [j, w]/ V_V,例如:
a. |
taqsi |
ø |
an |
→ |
taqsiyan |
讀書 |
處所格 |
|
學校 |
b. |
sa |
tabu |
ø |
an |
→ |
satabuwan |
前綴 |
包裝 |
名物化 |
|
包巾 |
(e) 輔音刪除: 噶瑪蘭語中的喉塞音在實際發音時經常丟失,例如:na’ay ‘不要’ → naay 。
(f) 元音加插: 噶瑪蘭語偏好CV的音節結構,所以詞首若以雙輔音開始的詞,常會在第一個輔音後面加插一個央中元音/e/,例如:ddan → dedan「天」,nngi → nengi 「好」; 如果接在以輔音起首的詞,主事焦點前綴m-,也偏好讀為me-,例如:me-patay「死」, me-lizaq「高興」。主事焦點中綴-m-,則偏好讀為-em-,例如:p<em>ukun「打」。
(g) 同音刪略: 噶瑪蘭語在加綴或是加上代名詞依附詞時,如果形成相鄰兩元音相同時,在實際發音時往往會將其中一個音刪略,例如:
a. |
aa > a,例如: |
ala-an |
> |
[al.an] |
|
[拿-PF] |
|
|
b. |
ii > i,例如: |
pun=ti=iku |
> |
[pun ti.ku] |
|
[結束=完成=我.主格] |
|
|
(h)音節刪減:在發音時,音節的數目減少,刪除的音串包含了相鄰的元音及輔音。如上述同音刪略的現象,有時會造成音節刪減,例如(5)的兩個例子中,原本分別有三個及四個音節,因為刪略了一個元音使得音節數分別刪減為兩個及三個。
(i) 相異輔音刪略 噶瑪蘭語在加綴或是加上代名詞依附詞時,如果新加上的詞綴或依附詞的首音與前面結束的尾音都是輔音,且其發音位置相近可是發音方法不同,則這兩個相異的輔音緊鄰時,在實際發音時往往會刪略其中一個輔音,例如:
nk > k, 例如: |
quni-an-ku=pa |
m-atiw > [quni aka matiw] |
[怎麼樣-PF-我=未來式] |
[ AF-去] |
1.2音節結構
噶瑪蘭語的聲母至多只有一個輔音,可以允許零聲母音節。在韻核的部分,噶瑪蘭語允許單元音以及複元音韻核。結尾的部分,允許以元音結束的開音節,以及以單一輔音為結尾的閉音節。最大音節形態是含三個語音的CVC或CVV(CVG)。
某些單音節的詞,其聲母可以允許兩個輔音而形成雙同輔音,其音節結構為CCVC或CCVV(CCVG),不過這種音節結構不出現在多音節詞。
|
音節形態 |
詞中位置 |
詞尾位置 |
/V/ |
V |
a.la 「拿」 |
ba.i 「祖母」 |
/VC/ |
VC |
as.taR 「相同的」 |
ba.ut 「魚」 |
/CV/ |
CV |
pa.lu.ma 「種」 |
ay.zip.na 「他」 |
/CVC/ |
CVC |
ay.zip.na 「他」 |
ma.zas 「帶」 |
/CVV/ |
CVG |
ke.daw.da.ung 「大蝗蟲」 |
ke.na.saw 「海膽」 |
/CCVC/ |
CCVC |
|
’tung 「殺」 |
/CCVV/ |
CCVG |
|
’may 「飯」 |
位於詞素邊緣的語音,原本的音節劃分方式常在加上詞綴之後而有所改變。例如,原本噶瑪蘭語有些以輔音叢起首的CCVC音節結構,在加上前綴之後變成CVC.CVC的結構。例如: ’may ‘飯’,在加上元音結束的前綴 sa之後,詞首的喉塞音/ ’/同化為/m/,變為前一音節的韻尾輔音,實際發音時音節結構為CVC.CVC的sam.may。這種情形稱為音節重整,是語言當中常見的現象。
1.3重音
在噶瑪蘭語中,重音固定落在詞的倒數第一音節。即使是加上動貌記號或是代名詞依附詞後,整個詞組的重音仍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例如:
pukún |
→ |
pukun=pa=ikú |
打 |
|
打=未來=我.主格 |
1.4 語音變異
語言在不同地理環境衍生出不同的方言語音,即使在同一區域也可能因為年齡層、甚至性別或社會階層不同而產生些微差異。噶瑪蘭語主要方言別,為新社方言與樟原方言。兩個地區的方言主要以些微之語音差異為主,例如:有些詞在新社方言讀[z]音,但在樟原方言則讀為[l]音。茲將噶瑪蘭語新社方言與樟原方言在語音方面的差異,整理如下表。
表五、新社方言與樟原方言之語音差異
語意 |
新社 |
樟原 |
這個 |
zau |
lau |
下雨 |
muzan |
mulan |
煮 ( 菜 ) |
Ramaz |
Ram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