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典的書寫系統採用教育部與原住民委員會於民國94年12月15日公告實施之「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按此,賽德克語德固達雅共有18個輔音(含2個半元音)及5個元音,都達、德路固兩個方言所使用的書寫符號大部分相同,元音皆是五個,元音e 則因方言發音不同分別代表[e][ə],輔音在書寫符號g、j(/ɟ/)之使用,亦略有差異。德固達雅語的音域中並沒有[j]或[z],僅在外來語借字(日語、漢語或閩南語)的情況之下,才會使用,例如bozu “光頭”或ajimoto “味精”。
賽德克語之輔音
發音部位及方式 |
書寫文字 |
德固達雅例字 |
都達 |
德路固 |
國際音標 |
雙唇塞音(清) |
p |
pais |
ˇ |
ˇ |
p |
雙唇塞音(濁) |
b |
beru |
ˇ |
ˇ |
b |
舌尖塞音(清) |
t |
tanah |
ˇ |
ˇ |
t |
舌尖塞音(濁) |
d |
derang |
ˇ |
ˇ |
d |
舌根塞音(清) |
k |
kama |
ˇ |
ˇ |
k |
舌根塞音(濁) |
g |
guyuq |
|
ˇ |
g |
小舌塞音(清) |
q |
quwaq |
ˇ |
ˇ |
q |
舌尖塞擦音(清) |
c |
came |
ˇ |
ˇ |
ts |
舌尖塞擦音(濁) |
j |
|
|
ˇ |
ɟ |
舌尖擦音(清) |
s |
sekuy |
ˇ |
ˇ |
s |
舌根擦音(清) |
x |
xiluy |
ˇ |
ˇ |
x |
咽擦音(清) |
h |
hako |
ˇ |
ˇ |
ħ |
雙唇鼻音 |
m |
miri |
ˇ |
ˇ |
m |
舌尖鼻音 |
n |
negul |
ˇ |
ˇ |
n |
舌根鼻音 |
ng |
nganguc |
ˇ |
ˇ |
ŋ |
舌尖閃音 |
r |
ruting |
ˇ |
ˇ |
ɾ |
舌尖邊音 |
l |
lihu |
ˇ |
ˇ |
l |
雙唇半元音 |
w |
wili |
ˇ |
ˇ |
u |
舌面半元音 |
y |
yayu |
ˇ |
ˇ |
j |
Total |
19 |
18 |
17 |
19 |
19 |
賽德克語之元音
|
書寫文字 |
德固達雅例字 |
都達 |
德路固 |
國際音標 |
前高元音 |
i |
siimah |
ˇ |
ˇ |
i |
前中元音 |
e |
seeru |
|
|
e |
央中元音 |
|
|
ˇ |
ˇ |
ə |
央低元音 |
a |
paadis |
ˇ |
ˇ |
a |
後高元音 |
u |
muudus |
ˇ |
ˇ |
u |
後中元音 |
o |
soora |
ˇ |
ˇ |
o |
Total |
5 |
5 |
5 |
5 |
6 |
字詞之重音,有規則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書寫時無需標示重音,如果後加詞綴,重音也會轉移到新詞的倒數第二音節,倒數兩個音節之所有元音皆需書寫,非後兩音節之元音有弱化或同化現象。所有未書寫之元音的讀音均是可預測的中性元音[u]。在輔音[h]前後的元音遵守所謂的元音和諧規則,即未書寫之元音與重音節之元音同音讀,例如,khei “結果實”,正確讀音為[kehei],shilo “蓋”,正確讀音為[sihilo],yhani“為某事而來” 正確讀音為[yahani] 。為了瞭解借字的原貌,借字所有音節的元音皆需書寫。
後加詞綴情況下,元音為字頭(非重音之處)全有規律脫落,如yah-un (eyah) “來”; cux-un (icux) “攪動”; sa-un (osa) “去”; ngal-an (angal) “拿”。例字出現兩個元音如seeru “分食”、paadis “託人帶”、muudus “活的”、siimah “喝”、soora “羨慕”,並非複合元音,亦不表長音,而是分屬不同音節之元音,此倒數第三個音節之元音則需書寫。漢語/日語/閩南語之借字,所有音節之元音亦全書寫出來,例如ajimoto “味精”。重音出現的e三個方言之間,書寫上略有差異,重音出現的e ([e]),在Tgdaya,需書寫出來,在Toda和Truku,根據族人內部之共識,重音e ([ə])出現在字首時需書寫,若在非字首,則有規律省略不寫。Tgdaya的lexi “竹筍”在Toda和Truku則書寫成lxi。
賽德克語共有7個塞音,分別以字母p、b、t、d、k、g、q代表。只有q沒有相對的小舌濁塞音。根據楊秀芳(1976)和Li (1977)、李壬癸(1991)的研究,Tgdaya的[b]/[p]/[m]三個輔音不出現在字尾,三個唇音全有規律的變成舌根音[k]/[ŋ],若加上後綴,[b]/[p]/[m]會復原,例如meluk “關”,加上後綴 -un (leb-un) 原音素/b/復原,atak“剪”,加上後綴 -un (tap-un) 原音素/p/復原,tmalang“跑”,加上後綴 -an (tlam-an) 原音素/m/復原。Tgdaya的[g]輔音在字尾時會脫落,加上後綴,[g]會復原,例如 asuw “分給” 對應p-sug-i,baro “長; 上面” 對應k-brag-an。非字尾的[g]輔音,例如gisu “來” hlagi “蓋被子”,眉溪部落族人比較會用[w]isu、hla[w]i,這點跟Toda/Truku方言很接近。
字尾的舌尖塞擦音c [ts]的演變頗複雜,部分c是來自原本詞根就是c,例如bcebac “剖切” 對應bcbac-an/bcbac-un,部分字尾c是由t或d變化而來,加上後綴,原音素/t/或/d/會復原,例如hemuc “隨便” 對應mhmet-an,harac “築牆” 對應hnrad-an/hrad-un,hanguc “煮” hnged-an,部分字尾c加上後綴,連同前面元音會一起脫落,例如haduc “送(人到某地) ” 對應had-un/had-an/had-o。
l與r(/ɾ/)分別代表舌尖邊音及舌尖閃音。根據李壬癸(1991),r(/ɾ/)是一個發音部位較/l/為後的舌尖拍音(tap),當r(/ɾ/)出現在字尾時通常保持拍音姿勢,舌尖不放下,如 bgihur風”。字尾的l與r,年輕一輩逐漸唸成n,例如: kingal “一”: kingan,bicur “蚯蚓”: bicun,這些例字音變記載在變體詞項中。
字母w與y分別代表唇音半元音及舌面半元音/w, y/。半元音/w, y/可出現在音節首,如wawa “泛稱幼獸、yayu “小刀”。半元音/y/亦可與元音a, e, o, u連用,成為複合元音,如tutuy “起來”。